一个震惊世界的医学发现! 人是因为缺它才生病的!
也许,你长年患有关节炎、过敏症、高血压;也许,你正在经受哮喘、糖尿病或肠炎性疼痛的折磨,那么,你知道这究竟是为什么吗?
F·巴物曼,美国医学博士,国际知名研究员,他是盘尼西林的发现者和诺贝尔奖得主亚力山大·佛莱明的学生。他毕生致力于研究水的治疗作用。他根据自已多年的临床经验,发现了一个震惊世界医学界的秘密——许多慢性疾病的病因仅仅是身体缺水。
他不用药,只用水,就治愈了3000多名患者。他本人曾出现在数百家电台、电视台节目里,并受邀到世界各地演讲。他的《水是最好的药》一书于1992年在美国出版后,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,已被翻译成16种以上语言,仅在美国至今就已印刷了35次以上,被称为医疗“圣经”、“医学原子弹”!
身体缺水有信号
当今,我们对喝什么水很关心,了解得比较多。但为什么喝水,如何喝水才对身体有好处知之甚少。美国医生巴特曼的一句名言是:你没有生病,只 是
渴了。它告诉我们,水是最好的药。他认为,其实有许许多多的疾病仅仅是我们的身体缺水。身体缺水造成了水代谢功能紊乱,生理紊乱又导致了诸多疾病的产生。而治疗这些疾病的,
简单方法就是喝足够的水。
作者认为,人体是由25%的干物质(溶质)和75%的水(溶剂)构成的。据说,大脑组织的8.5%是水。人的身体内有一整套完善的储水系统。这个系统在人体内储备了大量的水,约占体重的75%。正因为如此,人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暂时的缺水。与此同时,人体内还有一个干旱管理机制,主要功能是在人体缺水时,严格分配体内储备的水。
其运营原则是:让最重要的器官先得到足量的水及由水输送的营养。人体的干旱管理机制十分严格,分配水时身体内的所有器官都会受到监控,严格按照预先确定的比例进行分配,任何器官都不得多占。
身体内的所有器官功能的发挥都直接受制于水量的大小,身体缺水时,干旱管理机制首先要保证重要器官,于是别的器官的水分就会不足。这时,它们就会发出报警信号,表明某个局部缺水,人立刻感到口渴;报警信号越强烈,口渴越厉害,身体对水的需求就越急迫。然而,人们却错误地给它茶、咖啡、酒或饮料。当然,茶、咖啡、酒或饮料不仅含有大量水,还含有一种对身体有益的物质,但它们中含有大量的脱水因子,这些脱水因子不仅让进入身体的水迅速排出,而且还会带走体内储备的水。
这就是我们越喝茶、咖啡、酒或饮料越想小便的原因。这样我们并没有真正满足身体对水的急切需求。久而久之,水的新陈代谢功能就会紊乱,新陈代谢功能一旦紊乱,干旱管理机制发出信号就不仅是口渴,而会表现出比“口干”多得多的症状:如腰疼痛、颈椎疼痛、消化道溃疡、血压升高、哮喘和过敏及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等等。
这些可怕结果的原因既简单又平常。所以,巴特曼经常对一些病人说:“你没有生病,只是渴了。”每当这时,患者总是惊讶万分,半信半疑。其实生活往往就是这样。
身体缺水会生病
作者认为,脱水,会使生命体的内外结构发生改变,人和水果一样,水果脱水会变成果子干。
人体细胞数目达100万亿之多。在身体缺水最严重的部位的细胞开始变皱,其内在机能也会受到影响。身体任何部位缺水,都会通过不同的信号反映出来。到目前为止,身体脱水的信号,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,它们往往被视为原因不明的疾病。
有三种不同的感觉系统来反映局部或全面的缺水症状。在大多数情况下,这些症状只要合理补充水份完全可以逆转,而不会使身体受到更多的伤害。
一、最常见的“感觉”:劳累,激动,恼火,焦虑,沮丧,压抑,睡眠不足,头昏脑胀,……。
二、第二类反映身体脱水的症状,是身体干渴管理机制涉及的相关脱水症状。前五种症状,我们只要对身体的生理机制进行调整,它们很容易得到修复。第六种症状是由一系列不良反应构成的,我们将其定义为自身免疫性疾病,不过,它们也应被视为身体内部自我摧残的结果。换言之,身体长时期脱水会使身体的组织系统受到破坏。
1.哮喘症;2.过敏症;3.高血压; 4.便秘; 5.Ⅱ型糖尿病; 6.自身免疫性疾病。
三、更强烈的“危机信号”, 以细胞内部酸性物质的数量和活动状况为基础出现下列病痛,都是身体长期脱水、基因遭到潜在破坏的早期信号: 1.胃灼热; 2.胃痛;
3.心绞痛; 4.背痛; 5.风湿性关节痛,包括类风湿性脊椎炎; 6.偏头痛; 7.结肠痛; 8.纤维肌痛; 9.贪食症; 10.怀孕期的晨吐现象。
水可以治病
本书总结了作者几十年的研究成果。他发现水可以治疗:
1、 心脏病和中风,因为水能稀释血液,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阻塞;
2、 骨质疏松症,因为水能使成长过程中的骨骼变得更加坚固;
3、 白血病和淋巴瘤,因为水能够将氧输送进细胞,而癌细胞具有厌氧的特征;
4,高血压,因为水是最好的天然利尿剂;
5、 糖尿病,因为水能够增加身体内色氨酸的含量;
6、 失眠,因为水能够产生天然的睡眠调节物质——褪黑激素;
7、 抑郁症,因为水能使身体以天然的方式增加血清素的供应
内容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!
点击富士手表图片 直接进入下一篇精彩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