出租车模式必死
出租车行业正面临一场剧烈的变革。再过几年我们回头看,可能难以理解这个行业的往昔丑陋。很长一段时间,我们习惯了各种争论:高额分子钱、油汽涨价、上调起步价、听证会、拒载、投诉、罢工…谈论这些话题总有些隔靴骚痒。出租车是垄断行业,司机们手上的牌照非常值钱,几乎所有大城市的出租车都供不应求。司机们声称受公司盘剥,要求减少分子钱。这改变不了他们是牌照受益者的事实。
与其看出租车司机和公司打架,还不如呼吁善待“黑车”,放开管制。有意思的是,出租车司机正是“黑车”最热心的举报者,也是增加牌照最坚定的反对者。他们声称受够了公司盘剥,乘客则受够了他们的拒载、随意拼车和糟糕服务。
现在终于出现新的技术——叫车软件出来改变,我们惊讶地发现:出租车司机、出租车公司和政府部门,他们齐刷刷地站在了乘客对立面。
起初出租车公司和司机都欢迎叫车软件,它提高了租车效率,乘客和司机都受益。政府部门一番扭捏之后,也欣然接受。
其实多年前,一些城市的交通部门就给出租车安装了车载GPS系统,乘客通过声讯台呼叫。强制安装GPS系统,司机们要交一笔钱,每年还要年检。安装之后,实际用处并不大。我采访过几个司机,他们的说法是:声讯台叫车,定位并不准确,效率非常低下。司机平时就很少空驶,根本不爱搭理声讯呼叫。过了一段时间,这些车载GPS系统几乎无人使用。
叫车软件则优越得多。城市里几乎人手一部手机,定位准确,需求旺盛。各个叫车软件为抢占市场,给予他们丰厚的补贴。出租车司机获得巨大好处,当然乐于接受新技术。
形势发展很快超出他们意料。各大叫车软件很快推出专车服务,比如滴滴专车、一号专车、易到用车。我满怀感激地点出它们的名字,是因为他们对于改善出租车市场具有颠覆性的意义。出租车使用叫车软件,无非是提高运营效率,调动积极性,车辆并没有增加,繁忙时照样一车难求。引进专车意味着,大量所谓“黑车”可以光明正大参与竞争。从前饱受钓鱼执法之苦的“黑车”,终于也有出头之日。
自从各家打车软件推出专车服务,我尝试过几回,感觉妙不可言。原来我们一直忍受的打车,竟可以如此舒适便捷。在家里下一个订单,几分钟后就会有一辆汽车到楼下迎接。司机每天收入丰厚,心情愉悦,对待乘客也彬彬有礼。如果你不满意,直接就可以差评投诉——这是他们不愿见到的。因此,我们几乎听不到对专车司机的抱怨。每一笔订单并不比出租车贵多少。由于软件公司经常返利,有时乘坐专车竟要便宜许多。如果你愿意加一点钱,还会有豪华大车来接送。
这种舒适便利是值得长久期待的。目前北京出租车数量才6.6万辆,“黑车”数量估计超过10万,随着专车服务普及,将有越来越多“黑车”能和出租车一比高下。专车多是私家车,不必向出租车公司交纳分子钱,每天接单额将近千元,月收入可观。随着竞争激烈,价格还将降低,服务水平提高,乘客还有更多获利空间。
固守垄断地位的出租车司机们坐不住了。他们手上的牌照已经不能带来什么好处,反而是一项沉重负担。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每月要向公司缴纳超过4000元分子钱,余下才是自己收入。扣除苛捐杂税,收入远远低于从前他们蔑视的“黑车”司机。最近,全国很多城市都爆发了出租车罢工事件,可见他们彷徨焦虑到何种程度。
出租车公司和交管部门也感受到这场革命的震撼力。过去他们总是联手来打击“黑车”。罪名是什么呢?非法运营。在市场上大受欢迎的私人载客,解决了多少出行困难,提供了多少便利服务,主客两相怡,在他们口中却变成非法运营。
交通部门不愿承认这是利益之争,他们假意站在乘客立场上,声称“黑车”不安全。这种指控其实很无力。大多数黑车都提供了很好服务,他们的勃勃气象就是明证。非说“黑车”不安全,很大程度是因为交通部门打击,使市场自净功能受到抑制。“黑车”如惊弓之鸟,在马路上躲避追捕和钓鱼执法,根本无力提高服务水平。
专车软件的出现,真使这个市场拨云见日,气象一新。过去执法部门所泼的污水,根本不需辩解就自动澄清。通过叫车软件服务,乘客知道司机的姓名、手机号、车型、车牌号、行走线路、收费完全透明。即便丢失物品,也能很好地追查回来。这可比过去出租车方便安全得多。通过叫车软件,乘客甚至可以给司机打分、评价、投诉,这是出租车时代所能想象的吗?所谓“黑车”,已经循着一条新技术铺就的捷径,走到了市场前列。
竞争性的叫车软件公司,他们在车辆供应、服务水平和指挥管理等方面,都远胜过垄断性的出租车公司。靠垄断存活的出租车公司对此束手无策,手执牌照的出租车司机们内心焦灼。他们只好寄望于政府打击叫车软件,剿灭市场的新兴力量。
叫“黑车”也好,非法运营也罢,逆历史潮流而动的做法能维持多久呢?当人们享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便利,一切就都回不去了。这个垄断行业迟早会被埋葬,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开放的新环境。那些作浮沉抵抗状的逆潮流之举,只会成为将来的笑料。
内容来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!
点击富士手表图片 直接进入下一篇精彩文章